NT$
0
貨幣 : NT$

地震云形成原理是什么 真的能预测地震么

Apr 29, 2022
首页 会员 发现 等你来答 ​ 无障碍 登录 地震 预测 灾难预测 伪科学 地震云 地震云形成原理是什么?真的能预测地震么? 相关消息: 老徐在2013年4月18号观测到了地震云,今天4月20号早上8点在四川雅安发生了地震。地震和地震云之间能有多少联系? 临沂老徐的微博 新浪… 显示全部 ​ 关注者 446 被浏览 375,594 关注问题 ​ 写回答 ​ 邀请回答 ​ 好问题 4 ​ 7 条评论 ​ 分享 ​ 64 个回答 默认排序 中国科普博览 ​ 2021 新知答主 1,714 人赞同了该回答 作者: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李汀 @大脸撑在小胸 在网上和现实中,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有三个,其中排第一的是: 请问这个是地震云吗? 1624年,明天启年间,意大利传教士龙华明和高一志,摘录西欧古籍,写成一本《地震解》,呈送给太宰李崧毓。其中第八章“震之预兆”里,预兆五就是“地震云”:“昼中或日落后,天际晴朗,而有云细如一线甚长,震兆也。“ 1935年宁夏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忽见黑云如缕,宛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 黑龙江绥化6级地震前:“伪县府庶务科长看见,在西北天空中有如烟云的三系,其间带有黄色而明亮”;…… “地震云”在民间始终存在,但它后来作为一种“学说”被发扬光大,日本一位市长键田忠三郎功不可没。 键田忠三郎曾担任日本奈良市的市长,需要强调的是,他没有任何地质或者气象方面的专业背景。 他说“昭和,奈良市上空出现了一条异常的云,颜色和形状像一条乌黑的长蛇,横跨东西方向。我当时预报即将发生地震,引起了轰动。两天后,距离奈良160公里的福井就发生了大地震。” 键田忠三郎把这种云命名为地震云,还说在中国唐山大地震前两天,日本九州也出现了“像把天空分两半似的”地震云。 键田忠三郎用观测地震云的方法来预报地震,坚持了30多年,自称在1948年预报出了日本的三次7级以上地震,在1979年预报出了两次地震。 80年代,他与日本九州大学的真锅大觉、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吕大炯,合写《地震云》一书,1981年在中国出版。 当时中国刚刚结束某疯狂年代,科学界百废待兴;而1976年唐山大地震留给中国人的恐惧和悲痛又太深,举国上下都如饥似渴地希望真能找到一种预报地震的方式。 因此,“地震云学说”在中国广为流传,甚至一脚踏入了中国科学界。吕大炯曾于1981年在《科学通报》发表过《地震云观测》的论文,并在1982年出版《震兆云霞》一书。 而民间的热情更加高涨,日本成立了“地震预知俱乐部”,中国也成立了“中国震兆云霞研究会”。 但是, “地震云学说”从未被主流科学界所接纳。 随着科学认知的发展,地质或气象方面的专业人士都曾或委婉或直接地加以反驳。 美国地质勘探局曾明确表示, 地震发生前的某种形态的云出现, 地震雲 与地震没有必然联系。 中国气象局也曾表示“ 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地震与天气二者之间有内在关联性,也没有证据可以通过卫星云图来预测地震发生 ”。 随着专业科学认知的发展,“地震云学说”逐渐绝迹于严肃期刊和出版物,但在民间依然拥有广阔而深厚的土壤。迄今为止,很多人依然相信看云就能预测地震,而一些民间“地震云专家”也依然在矢志不移地发布自己看云预测地震的消息,并拥有一定数量的信徒。 80年代,一些发表的“地震云研究”认为,地震云共有三种类型: 条带状、辐射状、干涉条纹状 ,并且附上了实拍照片。 今天我们回头看,尽管年代久远,照片模糊不清,但依旧可以辨认出 这些“地震云”,其实在云的科学分类中都有对应种属,而且很常见。 如果说80年代的“地震云研究”,还试图用一些科学方法来对”地震云“作出一些限制和区隔;那么如今,当”地震云“已经彻底退出科学界后,现在的民间“地震云专家”则显得更加奔放和随意。 比如下午,江西婺源出现的这种云,被说成是地震云,引起一阵恐慌,但这实际上是波状层积云。 现在你打开搜索软件,搜一下“地震云照片”,将看到各种高积云、各种层积云、各种卷云、各种卷积云……而它们其实都是天空中再常见不过的云。 甚至还有飞机喷出水汽形成的航迹云,也被指为“地震云”,难道飞机飞过也是地震征兆? 网上形形色色的“地震云”, 以高积云或层积云居多 ,因为这两种云容易形成 波状、絮状、透光、放射状、荚状等“怪异”的样子 ;再加上有时在傍晚或早晨, 染上了晚霞或朝霞的颜色 ,就更被疑为“天有异象”了。 当然,“地震云专家”能长盛不衰,也不是浪得虚名,人还是有一套很具迷惑性的“证据”,这就是“高命中率”。 说上三五个例子,一般人就被唬住了,觉得是呀是呀,这么多次都命中了,就算不全信,也没法全不信了。 我潜心围观过网上几位知名“地震云专家”,他们的路子就是,先贴一张“怪异”的云出来,宣布为地震云。之后,在短则几天、长到一个月的时间范围内,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地震了,都算“命中”! 要按着这个精度,天气预报就可以改成“ us cpi index 2020 今天明天后天乃至一个月内,全球总有一个地方将会下雨”,这准确率也能分分钟飙到100%,想降都难。还有不少“地震云专家“的粉丝吹捧说“比天气预报准”——真是令天气预报员们男默女泪。 你看,很多人总以为地震很罕见,能“命中”几次就是神算子了。其实这是个误区, 事实上地震每天都发生。 据统计, 全球平均每年发生500多万次地震,每天都要发生上万次。 咱就不算那些小地震了,即使只算≥5级的破坏性地震,全球每年发生1000次,差不多每天都得发生两三次。 换句话说, 任何人,随便朝天一指、掐指一算,随口说句“今天全球会发生5级以上地震”,他都稳赢不输。 更何况“地震云专家”还把时间放宽到一个月以内呢。 真的,“地震云专家”自称“多次命中”,这都属于谦虚了,其实他们是“每次命中”,逢测必中。 “地震云专家”们还提出了一些“理论依据”,试图从物理、大气科学、地质学的角度来证明地震云的“科学性”。 思路都差不多,大概就是说,在地震前的“孕震期”,大地积蓄很多能量,这些能量会以“地热”“波动”“振荡”“次声波”“电磁辐射”“高能水汽”“带电粒子”…等形式,从“断裂缝泄射出地表”“上逸到空中”,影响云的形状,出现怪异的地震云,之后就会发生地震。 地球上从地表到高空已经密布各种的监测仪器,无论是能量、波动、振荡、水汽、次声波、电磁辐射……都能被精准地监测到。 假如在地震前,它们真的从地下冒出来、再到达天空、再体现到云的形态上, 那所有这些仪器,怎么可能全都无动于衷、监测不到任何异常数值呢? 反而要等它们折腾到云上去,再由人眼来辨认? 当人们遭遇诸如地震这样的重大灾难后,往往会反复回忆起事件发生前的各种细节,并倾向于认为这些细节是“罕见和异常”的。其实这些“罕见和异常”经常发生,只不过平时人们不会去特意观察和记忆罢了。 这被称为“心理聚焦效应” 。那些看似怪异的“地震云” us cpi index 2020

<< 1999台灣 查生活百科 opendata 「重機女神」人設崩塌?900張性感照瘋傳惹議

>> 泰安觀止暫停營業至6月初 苗栗溫泉業者關閉大眾池防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