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
0
貨幣 : NT$

關於「英語能力」,馬來西亞教我的事:你來這裡不是為了「展現高級」,而要學會融入適應|外派太太/外派太太的漂流札記|換日線

May 3, 2022
先前我寫過一篇< 用對力,才不枉費我們這麼努力:馬來西亞人的英語能力強過台灣人的原因 >的文章。即使文中提出了多益和托福成績排名等客觀數據,但有些讀者仍然堅持「不相信」馬來西亞人的平均英文能力,比台灣人要來得「好」。 但你知道嗎?其實一開始我也以為台灣人的平均英文能力「應該」比馬來西亞好,直到查詢相關資料時,才發現與我最初的認知完全相反──這個反差,也讓我想起自己剛來到馬來西亞的時候。 6 年前的我,第一次踏上馬來西亞。在此之前我完全沒有來過這個國家,卻因緣際會地要開始在這裡生活定居。 當時,由於從研究所開始我就接受口筆譯訓練,畢業之後也從事翻譯工作。因此一直以來我學習的都是「正統」的英文:這裡所謂的「正統」,主要指英式和美式英文,要求文法正確、用字精準、發音清楚。 老師一直叮嚀我們,要學習「最道地」的英文就要聽、看英語母語人士說的話、寫的文章; 但口譯人員無法選擇講者的國籍,我們因此也同時被要求要「適應各國口音」。 而在長期練習下,「印度腔」、「澳洲腔」由於經常聽,久而久之也算是克服──但「新加坡腔」和「馬來西亞腔」對於當時的我來說,仍是一堵高牆。 為什麼呢?我曾對同學解釋如下:「不管是印度腔還是其他口音,講者至少會用『全英文』表達,所以譯者只需要朝英文方向去思考,慢慢就可以聽懂講者的口音;但新加坡腔和馬來西亞腔不同,他們的習慣是在英語中摻雜各種語言,一句話裡有時摻英文、有時摻母語,因此無法預期講者現在是在講哪種語言,用聽『純英文』的耳朵很難聽得懂。」 偏偏在一開始來到大馬時,由於我堅持自己要用文法結構正確的句型、正確的詞彙講英文,結果反而因此遇到許多障礙: 第一個障礙,就是我的英語「不是每個人都聽得懂」。馬國許多產業都非常依賴外籍勞工,大量移工來自許多不同的國家,彼此接受的教育程度也不一致,同時會說馬來語即可在這裡生存,聽不聽得懂英語沒那麼重要;此外,同屬馬來西亞人的「馬來人」與「華人」族群,在英語使用的習慣、能力上也有明顯差異。 因此,每當我用「標準」的英文點餐或其他要求時,馬來人或外籍移工經常表示「聽不懂」, 此時我先生就會介入協助,用簡單但「不一定正確」的英語表達。 最初我對此很難接受,因為我認為先生講的英文「很簡單」沒錯,但往往並不是「合乎正統英語」的用法──不只是用詞不對、文法也不對。當時的我並不接受非「標準」英語的用法,甚至認為既然要講,就應該要講「正確」的英語。當然結果就是我繼續在生活中處處碰壁。 後來有次同學會,我遇到外派至印度和越南的朋友,我們熱烈地討論起當地的英文,包括口音、用字等等。外派到印度的朋友跟我說:「員工不見得有你的教育背景與程度,你講那麼長的句子,他們無法理解。你的目的是溝通,用簡單的關鍵字說明,這樣反而清楚。像是不行、不可以的話,就說『No Ok』就好了啦!」 我這位朋友因為擅用簡單的句子與印度基層員工溝通,快速融入印度在地社群,因此深受總公司信賴,將他視為不可或缺的重要橋梁。 此外,會中我們還討論到各國的語尾詞。但此時英國留學回來、在金融業從事口筆譯工作的同學說: 「可是這樣英文不就會變差嗎?」 那一瞬間我忽然明白:原來讓我遲遲無法「歸化」當地英文的原因,就是我自己的優越感──我自以為我的英文比馬來西亞人「好」、我學的是「正統」的英文; 馬來西亞英文 但正是這種優越感,阻礙了我融入當地,造成我無法「接地氣」。 某次公司派了一位新台幹過來,他擁有良好的教育與家庭背景,當然也說得一口「標準」的英語,不過他始終無法融入當地。 我觀察後發現,他跟同事對談時和跟我初來乍到時一樣,堅持用「標準」的英文、「標準」的中文。而且隱約還會在言談間刻意顯露出一種「高級感」,如特別注重發音咬字、使用較為「艱深」的用詞等等。 事實上,許多馬來西亞人和新加坡人,並不是不會講「標準」的英文或華語,例如 當地許多廣播主持人講的華語,就與我們完全無異;在國際商場談判場合,「突然」說出一口標準英語的星馬同事,也大有人在。 但他們為何在平日不講「標準」的中英文?某次開車時,我在廣播中聽到一位馬國當地知名主持人說: 「我們也可以講標準的華語,但總覺得講本地的華語比較親切。」 我恍然大悟:這就像我對一些台灣長輩講話時,也會用他們習慣聽、說的「台灣國語」一樣。能否尊重對方、順暢溝通才是「語言」的重點;咬字和文法的精準與否則未必。 因為人的能力其實很神奇:對不同語言程度、不同背景的人,我們往往能夠自然切換不同的「用語」和「頻道」。 舉例來說,當我們遇到朋友親戚的稚齡小孩時,是不是經常會自然而然地切換成「對小朋友模式」?其實在使用外語的場合也是如此,當你多學會一種「口音」時,也可以自然地視情況轉換。 譬如有次要和一位第一次見面的人聊天,聽到她一開口就是乾淨標準的英文,我自然也用文法正確、標準發音的英語與對方交談。結果她還很「驚訝」地對我先生說:「你老婆英文好好!」 殊不知如今我在日常生活中,不論是馬來西亞的「獨特尾音」或「語助詞」都早已用得自然又頻繁,甚至「自然」到路人都以為我是馬來西亞人。 對大多數人來說,語言只是種溝通工具,重要的是達到溝通目的。只要能聽懂,口音其實沒那麼重要。 隱藏在「東南亞人講英文口音那麼重,英文怎麼會算好?」這類刻板印象背後的,其實就是我們「以為」自己的英文比較厲害,所以嘲笑有口音的人;但其實,有口音不代表英文差。 英國有英國腔、澳洲有澳洲腔,美國各州也有自己獨特的腔調,不同族群、次文化團體,更紛紛發展出屬於「自己人」的特殊用語習慣。 在職場上和生活中,有些人甚至會習慣性地歧視或嘲笑、排擠英文「不好」的人,這背後更突顯了長期以來崇尚歐美主流文化,忽略、甚至輕視東南亞的心態。對於建構真正成熟的國際觀,實為阻礙。 來到馬國生活 6 年後,我學到了一件事: 在英美國家,學得一口「標準」的發音,目的無非也是為了融入當地。同樣道理:到了非英語系國家,敞開心胸接受習慣當地的口音,適時使用一些當地的「尾音」或「特色用語」,也會讓人覺得距離更近。 畢竟你來這裡,不是為了「展現高級」,而是要融入適應。讓自己不論在工作上或生活中的種種事情,都能夠進行得更加順利。 外派太太/外派太太的漂流札記 在台灣生活了 29 年後,我隨著先生外派至馬來西亞,五年期間我們從兩個人變四個人。在雞飛狗跳的生活之餘,我透過文字與照片記錄當地的風土民情,內容多為文化觀察、旅遊生活。 yahoo股市 美股

<< Xiamen Airlines

>> 胡凯欣霹雳火剧照图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