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
0
貨幣 : NT$

自殺遊戲又來了 被稱爲「新型藍鯨」的Momo爲什麼讓全世界顫抖 廖國棟

May 9, 2022
2018年8月,有外媒報導稱近日阿根廷一名12歲女孩自殺,當地警方稱原因或與「Momo遊戲」有關。很多人反饋稱,你給Momo的號碼發送信息,對方會回復暴力圖片,還會挑釁發信人做一些挑戰。 此消息一出,全世界的網友都抖了三抖。自殺遊戲,我們不是沒見識過,Momo遊戲也迅速被冠以「新版藍鯨遊戲」的名號。在中國,微博上已經有一些用戶「以身試Mo」,並曬出截圖。網警也發文警告大家——尤其是青少兒,遠離此類遊戲。 Momo是否真的是另一款自殺遊戲尚未有論斷,威力大小也尚不可知。但是我們的確應當對此類「遊戲」保持警惕。至於原因,看完這篇關於「藍鯨」事件的詳細闡述,你就會明白。 近日,在多個國家社交網絡風靡的自殺遊戲「藍鯨」的始作俑者之一,21歲的菲利普·布德金終於落網,他被指控與至少十六名學生的自殺有關聯。在審訊中,菲利普表示,自己的行爲對整個社會是一種「清洗」。這個危險的遊戲到底是怎麼回事?這篇文章會爲你梳理事情的全貌。 「藍鯨」是一款來自俄羅斯的遊戲。2013年,菲利普用他網名的首字母F和號碼末兩位57,在網上創立了名爲「F57」的自殺愛好者小組。此小組在2014年被封禁後,他就創造了「藍鯨」。 「藍鯨」這一名稱被指源於Lumen樂隊的歌曲《Гореть》——這首歌中提到「巨大藍鯨無法衝破漁網」的意象。也有媒體猜測來源於鯨的擱淺行爲。這一遊戲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傳播,遊戲角色分爲「引導者」和「玩家」兩類。「引導者」與青少年通過網絡溝通交流,誘導其加入遊戲,成爲「玩家」。50天內「玩家」完必須執行各種各樣的自殘任務,將成果圖發送給「引導者」進入下一關卡,最終通過自殺來「贏得」遊戲。 「藍鯨遊戲」創始者之一菲利普·布德金與母親一起生活在莫斯科城郊。他小時候在學校留級,還修過懲教課程。離開學校至今,家中生計全靠母親每天奔波維持。而菲利普沉迷於網絡,和身邊的人毫無交集。他在社交網絡上化名Filip Lis, 通過傳播、討論自殺的話題,吸引了無數尋求極端刺激的青少年眼球,並且成爲了他們的「引領者」。即使落網,還有許多網絡上的迷妹們給他郵寄情書。 但他並沒有對追隨者們抱以同樣的好意。他聲稱自己是蓄意唆使這些年輕人自殺,他們死的時候很快樂,自己給予了他們其它人都給不了的東西——「溫暖,理解和交流」。他也表示自己的所作所爲是一種對社會的「淨化」,這些選擇自殺的人對於社會沒有任何價值,只會帶來害處。 俄羅斯的新聞網站Lenta.ru於2016年5月採訪了創立疑似自殺社羣「鯨魚海洋」的莫爾·基托夫,此人曾爲菲利普的線上活動提供幫助。在莫爾的眼中,菲利普當時創建F57這樣的網絡羣體和社區,其實只是爲了賺取流量,達到吸引廣告商付費投放的目的。 「藍鯨遊戲」通過俄羅斯社交網站VK進行傳播,最初於2016年5月第一次被媒體報導。2015年11月臥軌自殺的17歲女孩琳娜·派倫科娃可能是在這個遊戲影響下的第一個自殺者。,俄羅斯兩位少女尤利亞·科斯坦蒂諾娃 和貝羅尼卡·沃爾科娃從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區的一棟14層公寓跳下身亡。在社交網絡VK頁面上,尤利亞留下了「結束」的字樣,並搭配了藍鯨的圖片。而貝羅尼卡在網上發布了她手臂用刀刻出鯨形象的照片。 巴西,英國,保加利亞,阿根廷、肯亞等國均有相關的青少年自殺報導。許多國家都已對全社會發出警告,讓家長們注意這一可能造成惡劣後果的遊戲。甚至在中國,一些模仿國外藍鯨遊戲成立的自殺QQ羣也已被發現,其中一部分現已被騰訊查封。 2015年11月到2016年4月中,俄羅斯全國共有130名青少年自殺。俄羅斯媒體《新報》認爲,其中至少80起自殺案件與社交網絡VK上傳播的自殺遊戲有關。 那麼,爲什麼偏偏是「藍鯨」被病毒式的傳播?菲利普這位21歲的心理學學生是怎麼操控玩家的行爲的? 審訊中,菲利普承認,一開始遊戲組織者就在篩選網絡上的各種「自殺羣組」下手,向成員散布各種和自殺相關的言論,吸引他們成爲「藍鯨遊戲」的玩家。 如果網絡上傳播的遊戲方法屬實,那麼「藍鯨」遊戲是在讓玩家面對漸漸極端化的「挑戰」同時做第二步篩選:找出那些最孤單的孩子。即使這些孩子的行爲越來越反常,他們也沒有引起身邊任何人的警覺。這樣已經和身邊的社會脫節的青少年,即使沒有「藍鯨」,也可能是自殺這一行爲的高發人羣。 研究者大衛·菲利普斯曾將人們對自殺者進行模仿的現象稱爲「維特效應」。20世紀80年代,他與同事發現當一起自殺事件被廣泛報導之後,與之類似的自殺案例也會增加。這種現象也被叫做「自殺模仿」。 「藍鯨」的玩家在VK上特定的羣組中進行交流。由於同一羣組內成員特徵和交流內容的同質化,模仿成爲了他們日常的活動之一。另一方面,50項挑戰中的內容也包括看恐怖電影,思考關於死亡的問題等一系列必須完成的模仿行爲。一旦有組員通通過實施自殺「完成」遊戲,得知消息的羣組成員的自殺傾向可能因而增加。 菲利普在審訊中說,他完全明白自己的行爲將會導致怎樣的結果。這項「藍鯨遊戲」開始於2013年,當時他們用一些恐怖視頻吸引VK上的年輕人加入羣組進行聊天,然後在從交流中選出最容易受到心理控制的青少年。社交媒體使得年輕人通過幾個「關鍵字」集合成羣體,並且進行圍繞主題的交流。他們對羣體內的成員抱有高度的信任,相對來說也更加容易進行心理控制。 由於遊戲任務包括睡眠剝奪與自殘等行爲,這些行爲與玩家的自我厭惡相結合,會使本來精神層面就相對比較脆弱的青少年更加抑鬱,進而產生無法挽回的後果。遊戲中的最後10天,玩家必須每天早晨4:20起牀,看恐怖電影,聽指定的音樂,和幻想中的鯨魚對話,並在身上用刀割出傷口,其實就是在一步一步被拉入最後的地獄。 關於藍鯨的報導迄今爲止最駭人聽聞的說法,是「導致130名青少年自殺」。但這一論斷在專職驗證新聞事實的網站snopes.com上如今仍然是「未被證實」的狀態。 「藍鯨」最早是被《新報》於2016年5月報導,內容中包括:「我們統計了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在俄羅斯發生的130起青少年自殺案件,幾乎所有當事人在網上都加入了同一個羣組。」報導說,其中至少80名當事人與藍鯨遊戲有關。 然而也有媒體並不同意《新報》的報導。例如,Meduza網站稱:《新報》的結論是,因爲年輕人都參加了自殺羣組,所以是這個自殺遊戲奪走了他們的生命。但是歸因的方式應該是:這些抑鬱的青少年只是被包含自殺內容的小組所吸引,而並非因爲這些羣組才進行自殺。自由歐洲電台所做的一項調查也指出,沒有任何一起自殺案件與這些網絡羣體有直接關聯。 彭博「觀點」專欄作者列昂尼德·貝肖茨基認爲,將青少年自殺的責任全都推到「藍鯨遊戲」身上,忽略了造成遊戲者自殺根源的社會因素。在他眼中,俄羅斯及其它前蘇聯國家都一樣,自殺和蘇聯的解體,經濟低迷導致青年人的未來慘澹有更大的關聯。 自殺是造成全球未成年人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全世界青少年自殺率的前三名國家均出自中東歐/獨立國協地區: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聯邦。來自俄羅斯總檢察官辦公室的數據表明,俄羅斯62%的青少年自殺與家庭矛盾及困境、與師生友人不睦、恐懼被大人施暴以以及他人冷漠無情這幾項因素有關。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一篇報告指出,如果國家經濟震盪,或經歷劇烈社會變革時,自殺人數往往上升,例如1987年至1994年間俄羅斯自殺人數就呈現上升態勢,之後國家政局穩定,自殺率數字才逐漸平緩。 2012年年齡標準化自殺率,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俄羅斯的部分。圖片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藍鯨」在全球造成了不小的恐慌,年輕孩子的家長們尤其不安。許多國家的家長都給當地的教育部門打電話,詢問如何應對這一遊戲帶來的影響。 俄羅斯的聯邦保守黨議員艾琳娜·米茲麗娜要求國內檢察院調查這些網絡羣體和自殺案件之間的聯繫。她認爲菲利普被捕後,自殺案件的數量並沒有顯著的降低。國家杜馬副主席伊琳娜·亞羅娃亞則已經作出承諾,將會對誘惑唆使青年人自殺這一行爲進行立法定罪。 同時,在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個國家,都有關閉網際網路或關閉部分網站的民衆呼聲。有社會運動參與者擔心,大衆對藍鯨的焦慮將被政治家拿來當做關閉網際網路通訊的由頭。 南非的抑鬱和焦慮組織正在監控國內「藍鯨」遊戲的情況,並告知家長注意監控孩子上網的狀態,如有問題可以撥打24小時熱線聯繫該組織。 S=Support,支持;P=Problem Solve,解決問題;A=Affirm,肯定;C=Cheer,鼓舞,E=Empower, 給孩子權力去做,去表達。圖片來源:schoolbag.sg 法國國家教育部則在3月24日聯繫了各個區的教育總負責人,要求他們拿出實際解決方案。同時法國加萊警隊也發出警告,讓大家注意那些離羣、自殘的現象和人,當這些人能夠接觸網際網路時則要尤其注意。警告中還標示,若唆使他人自殺者,將處最高五年徒刑,七萬五千歐元罰款。 網絡上還出現了一些自發的應對措施,比如和藍鯨相反的「粉紅鯨挑戰」,是一項讓玩家完成五十項積極任務的遊戲,其內容包含:觀看喜歡的電影,交新的朋友或幫助其他人等。 那首被認爲爲Phillip Budeikin帶來命名靈感的歌,開頭是這樣唱的:「如果我們說的話/沒有人能聽到/又爲什麼要奮力呼喊」。

<< 中油大園廠 曾是劉邦友官邸白曉燕命案警方指揮所 李明哲

>> ‎App Store 上的“兆豐證券「兆豐行動VIP」for iPad” 李明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