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遊戲是真的嗎 快艇
May 11, 2022
最近通過學長知道了這個遊戲,現在騰訊已經開始屏蔽相關詞搜索了,我是搜的4.20加的下面這兩個群
我知道可能現在有很多同學正陷在抑鬱症的深淵裡無法自拔,我希望你們能放過自己,好好治療,不要放棄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很美好,你更美好,社會需不需要你不重要,你的家人真的很需要你,我希望看到這個回答的患有抑鬱症的同學能開心點,仍然要對這個世界抱有善意。這個世界很愛很愛你,你也要愛自己喲!??..°?
對了,如果有些同學有幸加入這些群,順手舉報,謝謝!你的一個舉動,可能會拯救一些一時想不開的孩子!!
看了好多回答,基本上答主都是表示藍鯨遊戲裡面都是一群瞎搗亂的人,愉快得很,大家就不要擔心了。
早上四五點,天蒙光,一群大媽大叔,偶爾夾雜幾個年輕哥哥姐姐,拿著收音機就往那一坐,慢吞吞地練起來。
現在在外旅遊也多了,其實那書裡面講的是什麼,我也大概猜到了,無非就是什麼「保平安」「以前多作孽,現在需要還」的話語。
一個,兩個,三個……眾多人在遊戲的最後一關中以同樣的方式自殺,很可怕,對外還宣傳其實他們是去了另一個世界,得到永生。越來越多人聽到這個消息後,躍躍欲試,畢竟過了最後一關,他們就解脫了。
警惕起來,看看你身邊的所有親友,別他們讓墜入這個要命的深坑,千萬不要對這種弱智遊戲掉以輕心。
在這裡,感謝那些被別人戲稱為「無聊的好人」的同學,說不定你偶然一次「無聊之舉」,就挽回了一條生命,挽救一個破碎的家庭。
就是這個人。他自己認為受害者都是垃圾。看挑戰通靈者的時候有好幾季,不同期提到過藍鯨或者說自殺遊戲。看到現在比較流行的是藍鯨的一種變種。 在這種變種中自殺不是目的,他們先是成立一個家族的,看言論有點像殺馬特家族吧。因為大家的發言有點類似忘了愛呀,那種非主流的論調。通過做一些任務好像是加深大家大家聯繫有一種共同參與的凝聚感。而自殺模擬是加入家族的最後一步。注意是自殺模擬,在完成了一次模擬自殺後就算正式加入家族。那些參加遊戲的人通常會有兩個社交賬號,一個正常的使用的,一個家族使用的。當他們模擬自殺後,家族成員就會像參加葬禮一樣來哀悼他,在底下評論自己對他的印象。而稍後再慶祝他的重生。而模擬自殺越加逼真的,就會獲得越高的讚揚。 讓我們看看通靈者節目中出現的幾個孩子是怎麼死的。一個13歲的女孩,用皮帶纏在柜子把手上上吊。後來相關調查認為她是因為地上有水滑倒慌亂無法站立死亡,她正常站著的時候腳是可以落地的。 一個17歲的學藝術的男孩頭上著火從樓上跳下。在他的社交賬號中顯示了他在準備一場盛大的表演。最後的調查結果認為他在無人的天台準備表演自焚。而當火焰點燃燃燒到了他的頭皮,他驚慌失措胡亂奔跑後墜樓。他自己對頭髮做出了處理,計劃中應該是火焰只燃燒自己的頭髮。 一個17歲的女孩服用了自己奶奶的心臟病藥物躺倒在她奶奶屋子裡,中途她給喜歡的男生髮了兩條求助的簡訊。同時當時應該是她奶奶下班的時間。然而她奶奶突然加班。而女孩也因為藥物意識模糊。兩小時後她奶奶回家,半個小時後女孩在救護車上去世。 我舉這麼多的例子是為了說這個遊戲並不想高贊的幾個認為的那樣只是胡亂的搞笑收智商稅的。我們再從它嚴苛的任務來看,它像什麼東西呢?像美國大學裡的兄弟會。早起裸奔,在大街上疊羅漢,吃瘋狂塗抹芥末的食物。一堆人在一起犯傻有時候對孤獨的人來說,是很具有吸引力的。因為在一些孤獨或者說受排擠的人認為朋友就是一起犯傻。上面的幾個例子中的孩子沒有一個是雙親陪伴在身邊的,可以說缺少關心,可能也不懂的什麼是真正的朋友。他們把奇怪的網路家族當成一種歸宿,當成一種依靠,從中尋找一種家的感覺。而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當他們看到模擬自殺的人得到家族成員的各種善意的悼念。他們可能會產生如果我死了你們會怎麼看的想法? 同時這也產生了另一種問題,它把死亡變作了甜蜜。即使是現實生活中的小透明,進入家族裡因為模擬自殺仍然會得到一波關注或者關心,而當他真正不開心,他可能會覺得死亡是甜蜜的,是可以再吃的糖果。 對於這個遊戲,現在仍然是粗糙的模仿比較多,參加者也都是理性健全的大學或者高中生,大家抱著戲謔的態度來弄。所以並沒有出現那種有凝聚的家族,所以並不會有危害。但是想想留守兒童,如果有人在他們裡面推廣這個遊戲呢?想想那些因為外貌,皮膚疾病被排擠的小透明,有人把他們弄到一個家族裡呢? 最後說一句,不要把死亡當遊戲,當你呼喚死亡,它必如期而至。
啊,小夥伴們要轉也可以轉,,因為我就是轉來的,,沒有授權,,會不會被罵啊,那,侵權刪,,,
這個遊戲確實存在,但它原本的名字叫 「死亡群組」 ,經過媒體的不斷改編之後才成了我們熟知的「藍鯨」,除了名字之外,這個遊戲背後還有很多被忽略的真相。
----------------------------------------------------------------------------------------------------------------------------------
2017年5月,在百度搜索框當中輸入「藍鯨」,第一眼看到的內容大致如下:,,還有,和。
換用谷歌搜索,輸入「Blue Whale」,首先獲得的結果同樣與那種海洋動物毫無關係:,,還有。
所有的搜索結果都指向同一個對象:一種以藍鯨為圖騰的網路自殺遊戲,參與者被要求在50天內完成一系列自殘任務,直到最後一天終結自己的生命。大多數報道都在開頭強調,這個匪夷所思的遊戲起源於俄羅斯,並在2015年11月到2016年4月間導致了該國至少130名青少年的死亡。超過一半的報道還會進一步補充,該遊戲正在蔓延到全球,一旦參與即難以脫身,已有多國政府發布正式警告,而在已有報告的地區當中,中國赫然在列。
不過,如果在俄羅斯最大的搜索引擎Yandex中輸入「Синий кит」,網站給出的自動聯想卻是「藍鯨 動物」,「藍鯨 報告」,「藍鯨 圖片」等一系列畫風完全不同的關聯詞,標註了「」的同名維基詞條給出的解釋更加出人意料:「藍鯨」——起源於2016年末到2017年初的一個都市傳說。
全球範圍內,最近幾個月里能搜索得到的因「藍鯨」而起的青少年自殺案例詳盡已極,顯然不是「都市傳說」所能解釋。從海洋動物到自殺遊戲,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俄語搜索引擎沒有給出直接相關結果的原因十分簡單:因為在這個自殺遊戲的起源地俄羅斯,它並不叫「藍鯨」,而只有一個直觀得多的名字:死亡群組。
這個名字來源於俄羅斯《新報》最初對此事的報道的標題,該報道刊發於,同樣也是如今蔓延多國的輿論風暴的直接源頭——儘管遲了整整一年,但如今中英雙語報道中絕大多數關鍵元素,比如作為關鍵詞和基本象徵的「鯨」、「自殺遊戲」的存在、半年內130人因此自殺的統計數據、50天時間周期、標誌行為「4:20叫醒我」、以及被認為是遊戲的第一個犧牲品的、2015年11月卧軌自殺的16歲少女麗娜的事例,仍然全部出自這篇報道。
報道的主體部分源自俄梁贊州一位悲痛的母親的口述,這位名叫葉蓮娜的母親在其12歲的大女兒突然跳樓身亡後登陸了女兒在社交網路「VK」上的賬號,由此發現了大量誘使青少年自殺的「死亡群組」的存在並混入其中。
比起後來轟動全球的「藍鯨遊戲」,葉蓮娜的經歷要神秘得多:外人能看得到的「死亡群組」只是一些入口,真正的遊戲共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涉及大量需要解碼和猜謎的不明文字,雜糅了各種宗教經文和末日天啟意象,在最後一階段密碼破譯後參與者才被拉進一個私密群組,並接到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自殺的指令。「管理者」以文字消息傳達指令,而準備時間只有六天:「144小時後,一切走向終結,月至滿月……自殺只是一個開始。」
這篇《死亡群組》發出僅四天就收穫了超過200萬閱讀量,憤怒的家長們相信這些故弄玄虛的虛擬群組正在威脅著自己孩子的生命,相關網站立即關停了所有被點名提及的群組並對關鍵詞進行了監控,警方也隨即宣布啟動刑事調查。2016年11月,聖彼得堡警方以俄羅斯刑法第110條「煽動自殺」罪名逮捕了「死亡群組」創始人菲利普·布德金,2017年2月,國家杜馬著名保守派議員亞洛娃遞交了要求加強網路監管並加大「煽動自殺」罪名懲處力度的法案。
所有這些都在一年後被國外媒體忠實轉述,但它們沒有提到的是,這篇報道自刊發時起就引起了巨大非議——除了其他媒體和網路用戶就報道的事實細節提出的反駁,其中最為致命的質疑是, 作者顯然混淆了類似社團的產生與青少年自殺傾向之間的因果關係。 儘管新報辯解稱報道只是希望儘可能地起到警示作用,但不少人指出,在多年來俄羅斯青少年自殺率全球領先的事實面前,《死亡群組》這樣模糊重點的報道絲毫無助於解決實質問題。
與此同時,報道原作者穆薩里耶娃多年來一直對青少年網路自殺問題情有獨鍾,早在2007年就曾發表過同一主題的文章,只不過十年前那篇《網路的自願犧牲品》並未被什麼人當真——同樣是描述鼓動青少年自殺的網上「自殺俱樂部」,但當時作者認為罪魁禍首不是神秘的自殺遊戲,而是因不相信上帝而造成的青少年網癮。
幾個月後,俄羅斯政府組織成立的專家小組公布結論稱,沒有證據表明青少年自殺與參與「死亡群組」有直接聯繫,俄羅斯內務部的調查結論也提出,可能體現出二者相關的案例不到總數的1%。直至2017年春天,儘管對類似議題的討論仍在繼續,但俄羅斯國內依然沒有找到任何能夠證明是所謂的「自殺遊戲」造成了青少年自殺的直接證據。
2017年2月,俄伊爾庫茨克附近小鎮上兩名中學女生攜手跳樓身亡,其中一個曾於幾天前在自己的Instagram上貼出一張藍鯨圖片。這一次,此事引起了英國《太陽報》的注意。3月3日,該報刊出題為《與130起自殺案例相關的「藍鯨」挑戰只是俄羅斯這個世界自殺之都的冰山一角》的特稿,一場全球性的輿論風暴由此開始發酵。
以《死亡群組》為基礎,加上一年來事態的新發展,太陽報整合出了一個新的故事:原本充斥著希伯來文和神秘符號的三階段解碼遊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意在培養自殺傾向的50天任務,原文中受害者使用的兩種象徵動物之一因為Instagram上的那張藍鯨圖片而變成了遊戲的名字,已經被警方逮捕的出生於1996年的菲利普·布德金,順理成章地被渲染成了整個自殺遊戲的始作俑者,其不甚穩定的精神狀態則成了一切悲劇的源頭——事實上,原始報道里甚至沒有提到「藍鯨」這個詞,而即使僅就原作者穆薩里耶娃的舊作來看,俄語網路中的自殺組織也已存在十年以上。
「藍鯨」: 原文為「鯨」,因主動擱淺行為而與蝴蝶一起被作為自殺主要象徵物,不少死亡群組的名字帶有「鯨」字,如「鯨海」,但並非必要,也非原遊戲使用的圖騰。
50天: 原遊戲時長六天六夜,但多名自殺少女提及過「50天」,作者認為50天出處為《我自殺前的50天》,作者Stace Kramer,一位死者手機中存有此書。作者指出,原書旨在勸導有自殺傾向者思考50天後再做決定。
#F57: 布德金建立的第一個死亡群組,與「F58」、「F40」、「鯨海」、「靜室」等均為原報道中死亡群組的名字,也是它們在VK上成為關鍵詞的原因。
任務清單: 原遊戲並非每日打卡做任務形式,包括「4:20叫醒我」在內,大部分是作者提到的VK群組名或其邀請語內容。
自殺: 原遊戲中的最終獻祭行為,自殺地點、人數和方法有明確規定,自殺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用死亡案例在世界地圖上畫出遊戲圖騰。
儘管與原報道差異甚大,但不可否認,改編後的英文報道簡單易讀,充滿了難以理解的神秘事件所特有的情緒感染力。三天之後,美國娛樂網站Reddit上出現了一份「藍鯨挑戰50天任務」清單,全球矚目的自殺遊戲自此成形。
從內容本身來看,這份任務清單粗糙而敷衍,除「4:20起床」、「身體刻字」、「聽/看致郁作品」幾個斷章取義而來的基本元素的一再重複之外幾乎空無一物,甚至連50個任務都未能湊足。但對於全球受眾而言,這些細節不再重要,「藍鯨」已經完成了它歷史性的出水一躍——2017年4月到5月間,關於這個自殺遊戲的報道出現在各國媒體上,隨著事件細節被不斷豐富,真實案例的數字也不斷增加。
短短兩個月里,從英國到巴西,從迪拜到肯亞,「藍鯨」所到之處如同死神的鐮刀,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按照「清單」中的指示放棄生命。5月中旬,騰訊公司關閉12個QQ群,中國多地出現「藍鯨」出沒報告,甚至還有中學生自稱「藍鯨中國分部副主席」。聽上去,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虛擬遊戲幾乎已經成了最新一個威脅全球安全的邪教。
5月20日,俄羅斯納爾奇克一名15歲的女孩跳河獲救,事後承認她是為了完成「藍鯨」任務而主動跳河。經歷了一年的巡遊,「藍鯨」最終回到了俄羅斯。
自蘇聯解體至今,俄羅斯青少年自殺率長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其中因家庭矛盾及日常瑣事導致的輕生事件佔比超過了60%,此前對相關問題的研究也表明,對自殺率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仍是社會轉型和經濟危機,以及被阻塞的社會上升渠道——這正是近年來俄羅斯必須面對的社會現實。與此同時,過去一年來所有封禁網路群組的努力均以失敗告終,在「幕後主使」布德金被捕、他所建立的群組也盡數被關閉以後,仍有無數新的群組在各個角落生長出來,一切似乎都驗證了最初對原報道的批評:無視可能性高得多的現實具體原因,而將精力投注在影響力十分可疑的「自殺遊戲」上,註定於事無補。
但當「死亡群組」變成了「藍鯨挑戰」,面對越來越長的來自全球各地的受害者名單,新的問題同樣不應迴避:如果不預設一個勢力遍及全球且唯一目標只是強迫各地青少年自殺的神秘幕後組織的話,「藍鯨挑戰」本身並無任何強制力。而如果說在原始版本遊戲中還存在一些靠神秘符號和密文維繫出來的宗教感,那麼改編後的「藍鯨挑戰」甚至也很難使人相信其中有什麼信仰成分。一個如此簡陋蒼白的「自殺遊戲」為何能夠迅速收穫大批獵物,難道真有魔力不成?
2016年5月,當時尚未被捕的布德金對「Lenta.ru」承認,他「並沒有操縱或命令任何人自殺」,但他曾經在在F57群組中導演過「直播自殺」鬧劇。為了吸引點擊量,他和他的朋友用紅色顏料偽裝了割腕現場,F57自此名聲大振,半年後《死亡群組》中追蹤到的絕大部分犧牲品都死於這次直播後的一個月內。這個年僅21歲的群組管理員不情願地承認,他的偽造直播可能導致了某些信以為真的孩子受到鼓勵進而自殺。
無獨有偶,儘管《死亡群組》發表於2016年5月,但直到2017年3月《太陽報》的那篇特稿發出之前,俄語輻射範圍外未出現任何因「自殺遊戲」喪命的案例報告——所有案例都集中在英語報道爆發後的兩個月里。
比起被神秘莫測的「自殺遊戲」控制,這一切更容易讓人聯想到自殺模仿行為——1774年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後,歐洲一度出現過模仿主角維特方式的自殺潮,更著名的例子是瑪麗蓮·夢露自殺那一年,全球自殺率升高了10%。1974年,美國社會學家菲利普斯的研究正面證實,自殺事件的報道範圍越大,誘發的自殺也就越多,而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在所有研究中都被證明是傳染易感人群。
5月24日,作為事件的最新進展,俄國家杜馬以514:0全票通過了亞洛娃就加大「煽動自殺」懲罰力度提出的刑法修正案二讀,而全世界警方就該遊戲發出的警告聲明仍在不斷增加。可以說,疲於奔命的大人們為了遏制事態已經竭盡所能,然而「藍鯨」究竟如何阻止?或許真正重要的是首先理解它「是什麼」。
看到行路難,我相信群主是認真的,我感覺到人生不易,世態炎涼,群主用心良苦用一首行路難來烘托氣氛,我等佩服!
居然群里還有這麼真誠帶我們玩遊戲的人,上來就給我們要所有的錢,但是我覺得不能這樣功利我還是想著待我死後把錢財散去,畢竟我口袋裡39塊8還能撐幾天泡麵,先玩遊戲吧
有兩個同志心有靈犀的在手臂上用刀畫出來了兩條一模一樣的鯨魚,竟然都噴著藍色的血,我心在顫抖,被他們的執行力所感動,雖然我的刀工不好但是我
不好意思一不小心畫成了鯉魚,但是群主看我深深的刀痕,鮮紅的血液,不由心生憐憫願意我加入團隊,一起做完任務離開這個世界
噢!怪不得我畫不好的原來,他們都是人民幣玩家,我自己想著我就這39塊8了,我去過充錢的話我會餓死,不充錢的話我會有愧於組織,有愧於群主對我的信任,我會羞愧終身。哎我該如何是好,有沒有朋友幫幫我這個無助的少年
1.這個「遊戲」主要通過網路傳播,主持者不露面,其一可以保持自身在參與者心中的神秘感,其二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自身的隱蔽性,安全性,並且參與者最終自殺的話,遠程遙控的主持者的心理負擔及法律負擔較小。
2.主持者如何受益?首先考慮這種遊戲能滿足主持者某些變態的心理慾望,其次不可排除主持者能從中獲取金錢利益。
3.「遊戲」的「玩物」即參與者,這世界上心智成熟的人或許挺多,然而心智不成熟的絕對不少,更不談人生不得意時十之八九,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心情低沉的時候,還要考慮交友不慎的問題,總之,參與者,易於獲取。
那麼綜上所述,主持者很大程度上可以在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滿足自身慾望並且成本極低。
那麼恐怕這個「遊戲」在俄羅斯可能已經存在盈利團伙,甚至可能已經出現了完整的利益鏈。
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甚至都不需要主持者睡眠剝奪,每天的所謂學習生活早就將其睡眠時間剝奪的一乾二淨,學業和家庭給予的壓力很大程度上無法有效疏導,有抑鬱傾向自殺傾向的人不在少數,而對於由於各種原因沒有走極端的潛在極端者,這個「遊戲」很有可能會成為一個宣洩口,導火線。
再者,這個「遊戲」本來只活在網路的陰暗面,可現在很明顯有成為網路熱點的趨勢,過分的報道這個「遊戲」毫無疑問會起到宣傳作用,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它,當然,這會加速這個「遊戲」的死亡,卻也不可否認會增加這個「遊戲」的參與度。
而且不得不考慮到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俄羅斯多少人?我記得1.4億,其中青少年約莫幾千萬,而中國呢?十幾億人口,幾億青少年啊,哪怕以百萬分之一的概率計算,其影響也足夠巨大了。
再加上在這龐大的人口基數面前,出現各種心理變態或是想以此牟利的惡人可能性非常高。
對於這個「遊戲」最好的結局,就是它如之前幾位答主回答中那樣,在中國化作一個梗,一個笑話,甚至於反而激勵出大家的生存慾望,這是最好的。
任務很簡單啊,我已經完成了。 很多人說我盜圖,澄清一下,的確是這樣的1.3圖確實是盜的。
打碼的原因是我擔心萬一我的讀者中存在一些年齡較小或者真的有這種想法的人存在,不希望有人通過我這個通道聯繫到相關人員。 但是後來事情的發展可以用一波三折來形容。 圖二的這位對我持很嚴重的戒備心理,一直在試圖找見我說話的漏洞,以證明我是在釣魚,而經過一番努力,他終於是相信了我啊,但是他只是發了一份藍鯨的任務給我,說我可以自己完成,而他給我推薦一個叫做大白鯊的遊戲,至於這個遊戲是什麼截至此文發布他還沒有給出答覆。 而圖一的那位,我認為我可以去回答這個問題了,他在告訴我驗證身份的方法之後,就一直在勸我慎重考慮,而在我的旁敲側擊之下,他終於告訴我了實情
我的內心頓時充滿了愧疚啊,我欺騙了怎樣的一個好人啊,趕緊告訴他實情,我們這位好人已經在邀請我幫助他演戲,以拯救更多迷途的孩子,我也已經答應了。 而我看到群里有討論說國內已經發生了一兩起藍鯨事件,至於真實性我會繼續考證,而其他內容如果有進展我也會持續在這裡更新的~